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漫步台灣:連江縣東引鄉

東引原名東湧,1956年才改名為東引,意思是南竿島東方海域最深,浪潮最大之處,是我國「自由地區」最北邊的行政區,固有「國之北疆」之稱。
東引鄉由東引島與西引島組成,兩島之間以橋相連,面積4.4平方公里(台北市大安區是11.36平方公里),居民只有一千多人,島上軍人比居民還多。




一般遊客要到東引鄉,只能坐船,以往主要由1985年打造的老船「台馬輪」承運,2015年8月,耗資14億元的新船「台馬之星」終於啟航,受到馬祖居民的高度期待。


可惜即使「台馬之星」較原定時程多拖了兩年才啟航,啟航後依然問題一大堆,不但頻頻故障,嚴重到監察院都跳出來糾正,船艙設計也亂七八糟,實際乘坐非常令人失望。
諸如蓋了不開放的KTV、蓋了不開放的電影院、蓋了不開放的淋浴間,讓人難以理解這艘船在設計階段到底是何等的隨便輕率。這次我與友人本想機會難得,豪奢一下訂個頭等艙,但頭等艙均為三人房,並且無論幾人入住皆收取全價,因而作罷,不知到底是為何決定瞄準「三人」這個不常見的旅行客群。
船上也有許多意義不明的裝飾圖案:



Hslls Kitty????這到底要怎麼發音啊????



When Ronan Met Burt…
馬祖之星支持多元成家,真是太感人惹…

無論如何,海景還是不讓人失望的!



東引中柱港



到達東引的第一站,中柱港,這是馬祖地區的三座深水港之一,客運、軍艦通通從這裡進出。沒有太多華麗的造景,就是簡簡單單、設備充足的候船室一棟這樣。

東引遊客中心


每到一個旅遊區都會造訪的遊客中心,規規矩矩的介紹東引地區的地形、歷史等旅遊資訊,設備很完整,但看著可愛的燈塔造型垃圾桶、孤單的替代役與顯然沒有客人而無法啟用的販賣區,感到落寞呀!

海現龍闕



海現龍闕是以照片中央的海蝕洞為中心,加上四周海蝕地形而成的一組景觀。說是在大霧時,「浪花滔天」、「彷彿可以看到一條海龍翻騰戲水」。

我。完。全。看。不。出。來。。。。

安東坑道


戰備坑道是金門馬祖地區特有的景點,東引的安東坑道全長300公尺,內有中山室、連長與副連長室、彈藥庫、寢室、甚至還有豬舍,生活區域完整。某些空間置放了些東引反共救國軍與東引地區人文自然景觀的解說資訊。



雖說坑道長度是300公尺,但不包括入口處這坡度30度,464階,長641公尺的階梯啊啊啊啊!
由於出入口只有這一個,進去了就要有回程累掛在坡道上的心理準備。


坑道內雖然有些潮濕,大致上還是寬闊舒服的,加上除了出入口之外,坑道內有七個開口,都可以看到壯觀的海濤石壑,值得一訪。
不過,我對馬祖地區個坑道的埋怨都是一樣,就是缺乏維護與規劃。想參觀坑道,就是想體驗當年坑道中的官兵生活實況,但每個坑道基本上都早已清空,徒剩石壁與零星的解說牌。國軍每年汰換那麼多設備,用來將坑道布置成當年的生活樣貌一點也不困難,加上維護也不過就是多一個人員編制而已,現在這種開放方式只是浪費了這些有潛力的觀光資源而已。

東引指揮部隊史館


陸軍東引指揮部,前身是陸軍反共救國軍,這是一支很特別的部隊。
1949年國民黨軍隊打了敗仗撤退到台灣來,而大陸地區雖然是由共產黨的軍隊控制,但依然有許多不願被共產黨統治的小規模游擊部隊流竄,沿海地區如江浙地區(就是後來大陳島的撤退官兵)、福建地區的部隊,漸漸也撤退來台,最後全部集結在東引,1960年時編為陸軍反共救國軍,成立「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
1998年時,改名為「陸軍東引地區指揮部」,也就是目前東引島上的國軍系統。
因此,東引島上的軍隊,最早時並不是國民黨軍隊系統指揮的,而是由各自獨立的許多游擊隊所組成。當然,現在早已完全融入編為我國國軍的一部份了。
這個隊史館平常大門不一定會開,但是打電話到東指部,告知想要參觀的時間,就會有態度熱情的阿兵哥不畏風雨前來開門,也可以跟他們聊聊東引的軍旅甘苦,挺有趣。
小小東引島上的部隊,其實還是很活潑的,常常舉辦各種活動,像是連隊旗幟設計比賽,得獎的作品還會被掛在這座隊史館裡榮耀一番。


中間那幅是甚麼東西啊啊啊啊!!!對啦東引鄉是有個景點叫靜伏鱷魚,但你畫成這樣可愛當軍隊的旗幟適合嗎???
不過反正長官沒意見,真的得名也掛在這了,感覺島上的部隊還蠻歡樂的嘛…

一線天
往東湧燈塔路上會經過不少海蝕地形,首先是一線天。


一線天是海蝕溝地形,觀景台夾在岩壁中間,視覺上頗為壯觀。
右側岩壁上有「天縫聆濤」四個大紅字,是1972年時的參謀總長來訪時題的。
話說我每次看到這種描述都想起銀鉤鐵劃張翠山當年在石壁上練字的往事…(啊是跟人家很熟嗎?)
仔細看,兩片山壁的正中間還有一座橋,那是因為這兩片山壁內其實是有戰備坑道的,只是目前還沒開放。

烈女義坑
烈女義坑也是花崗岩海蝕溝地形,修了一條突出於海岸的狹長階梯,視野驚人。
相傳清末時海盜掠奪東引,一位漁民的妻子為了逃離海盜的姦淫,奔至此處一躍而下,烈女義坑因此得名。
我去的時候天氣很不好,風極大,若是走到步道末段非常有可能不甘願的去找烈女作伴,實在太危險,只好在馬祖國家風景區的網站上借一張照片來用…



太白天聲


嗯…就是說霧很濃,海浪聲很大,這樣。

東湧燈塔


西元1901年,一艘名為「蘇布輪號」的輪船行經東引島東方海岸時觸礁,船商損失慘重,因此促成1904年東湧燈塔的建成。
東湧燈塔矗立在東引島東側岩岸上,四周是三百六十度環景沿岸景觀,景緻極好,燈塔本身的建築可還是英國風的呢!
東湧燈塔周邊有兩座霧礮,就是在大霧時警告船隻不要過來啊不要過來啊用的,現在這個功能已經改以旁邊的霧笛取代。


中柱島
好的,接下來要往西引前進了,要到達西引島,必須先經過中柱島。


照片中央的小礁石就是中柱島,原來是獨立於兩側的東引島與西引島的,早年在退潮時可以直接從東引或西引走淺灘經過中柱島到對岸。1986年時連接兩側的道路完成,將整個東引鄉連接在一起,自此中柱島已不再像島,也以「中柱堤」稱之。



西引島這塊岩壁上的題字與造景,就是為紀念中柱堤落成而做的。我覺得軍事地區的這些標語還蠻有趣,但是美感可以加強一下嗎…?

感恩亭


感恩亭位在小小的中柱島上,是為紀念前總統蔣經國而建造的。
我去的時候不巧正在施工,所以超醜…
附上從馬祖國家風景區網站取得的完工後模樣:



那個字體是甚麼鬼東西…
照片裡可以看到左方有一小段像城牆般的東西,那是相當豪華的無障礙坡道。


以本體建築的體積來說,真的是不合比例的豪華,而且看起來就很累…

靜伏鱷魚



西引島左側的部分伸入海中,從某個角度看來像一隻靜靜趴著的鱷魚,因此得名。傳說中是過去有一隻兇猛的大鱷魚在此作亂,玉皇大帝出手收服牠之後讓牠魂歸於此。
話說東方神話裡收服惡獸之後都往地上丟,希臘羅馬神話裡收服惡獸之後都往天上丟,為什麼習慣差這麼多啊?

三山據點


三山據點其實是「33據點」,之所以被稱為三山據點是因為…「寫錯字」…囧…
而33據點的意思是,在整個東引鄉,軍事據點的編號是由東方往西方編,編到這裡是第33個據點,也是最後一個據點。
三山據點風景不錯,雖然說開放參觀,但也還有軍隊駐守,要參觀要先請看門的阿兵哥幫忙開門。看網路上的文章說參觀時會有軍人陪同監管兼解說,我是沒碰到,自己一個人趴趴走就是了。

羅漢坪


羅漢坪指的是西引島西北角的礁石群,沿岸林立的海蝕柱說是像十八羅漢般排列而得名,我是完全看不出來啦…
但羅漢坪的三色石很漂亮,因為多次地層變動造成同一塊岩石上顯現不同顏色帶,三層顏色層次分明,就像是人工畫上的一樣。

國之北疆


好啦,這就是我們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最北邊境,國之北疆。
站在這樣的地點,雖然面前的岩岸與海洋和其他東引海邊的景緻並沒有甚麼不同,但莫名就會感到一股蒼涼的情緒,好像面對著一片未知世界般,心情少少波動。
雖然「國之北疆」的碑石立在這裡,但真正的國境極北點,是這塊碑石再往北約600公尺,海中的小礁石,「北固礁」。



北固礁位於東經120°28'34.0"、北緯26°22'58.8",並不是常時浮出海面的,漲潮時它會被淹沒在水面下,所以應該不是國際法上承認的疆界,只是我國自行主張的而已。我造訪的時候天氣很差,只能大致拍到模糊的輪廓。

總體來說對於東引鄉的感想,比起馬祖的其他三鄉四島,東引鄉景點的建設維護較為不足,然後不知道是不是單純運氣差,吃到的餐食也不如馬祖其他地區美味,是有些令人失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