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的偏好,說的是在評審有能力判斷的各種音樂元素當中,他可能側重其中哪幾種元素。但除此之外,也有些狀況是根本超越評審評斷能力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語言。
流行類金曲獎的評審除了錄音專輯獎、音樂錄影帶獎與專輯包裝獎這三個獎是獨立出來邀請評審評選之外,初審、資格審與複審的評審們必須要評選其他的所有獎項。而金曲獎大致來說涵蓋國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四種語言(其實原住民語不該是「一種」語言,而黃明志與李婭莎的專輯裡還有粵語),對我來說國語沒有問題,台語大多聽得懂,客語對照翻譯差可辨認,原住民語就完全只能憑翻譯感受歌詞的意思了。
但是,語言是文化的窗口,如果連語言都聽不懂,要怎麼評斷歌詞的優劣,以及詞與曲的契合程度呢?過去曾有位資深的樂評前輩為文盛讚圖騰樂團在某首歌中加入了阿美族母語歌詞,畫龍點睛。後來我求證於圖騰樂團,才發現那句歌詞是即興亂唱的,根本就不是甚麼阿美族語,這是個大烏龍。
即使旋律是無國界的,不同語言與文化的音樂旋律通常依然會有其發展的脈絡存在,評審對於某種語言文化的熟悉與否,同樣會影響他的評選能力。舉例來說,如果某位評審將「創新」當作他評選音樂優劣的要素之一,因為「創新」對於國語歌壇與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歌壇的定義都不相同,他對每種語言別的音樂脈絡掌握程度就會影響他的評選。
同樣的,歌手在詮釋不同語言的歌詞時,咬字、韻律、節奏的技巧都完全不同,如果一位評審不是每一種語言都精通,他就不可能用同等的標準或角度審視這許多不同語言的音樂作品,這對評審來說是一頂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我自己在評選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時便深深感到困擾,我對原住民文化或是音樂發展有沒有足夠的理解,讓我能夠掌握原住民語歌曲的演唱表現呢?答案當然是沒有,我必須在相對於評選其他語言作品時更為模糊的音樂感受中去嘗試做出評斷,其實是相當心虛的。
話說回來,如果真要針對不同語言邀請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評審,在必須兼顧避免各組評審人數過少,導致讓少數人擁有太過強大影響力的前提下,評審團人數可能會大幅擴張。而現今台灣金曲獎是否擁有足夠的資源支持更為龐大規模的評審團,或許也是難處。
第六名:謝震廷《查理 PROGRESS REPORTS》
謝震廷是2007年第一屆超級星光大道的第八名,當年他才13歲,唱的歌是〈趁早〉跟〈屋頂〉。現在他23歲,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全創作專輯,台灣的觀眾等於是見證了他從無到有的創作歷程。
他的英文名字並不叫做查理,查理是1966年出版的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中主人公的名字,而「Progress Reports」正是該書中的章節名稱。《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描述一位智能障礙者查理,在接受腦部手術之後,智力急速上升成為絕頂天才,又因為手術的副作用快速退化回智能障礙的故事。
《查理 PROGRESS REPORTS》專輯受《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啟發而來,歌曲編排也宛若一襲大浪,以三首中板/慢板的歌曲開場,到〈You Found Me〉時曲風丕變,一路攀升到〈濕了分寸〉的椎心嘶吼,然後再快速沉澱,同樣經歷三首歌後以標題曲〈查理〉作結,並扣回原小說自我探索的主題。專輯概念非常完整,處處呼應原小說的劇情轉折,同時又充分展現謝震廷十年來的學習創作的成果。
謝震廷雖然出身歌唱比賽節目,經過多年歷練後,擁有嫻熟的歌唱技巧,但他並沒有過度迷信於人聲演唱。演唱的角色位置恰到好處,與出色的歌曲結構及編曲搭配,雖然是第一張專輯,但已經是很成熟的作品。
第五名:Matzka《東南美》
Matzka原來就是Matzka樂團的詞曲創作兼主唱,單飛後的專輯與之前相比,氣味依舊非常類似,沒有某些樂團主唱一發行個人專輯就失去音樂主軸的問題。整張專輯的曲風由招牌的雷鬼與搖滾、放克組成,有些歌曲會混雜組合不同曲風,使音樂更為活潑。
雖然在媒體受訪時說專輯是「玩」出來的,Matzka這張專輯依然顯示出很強的企圖心。在歌曲主題方面,雖然Matzka給人的印象常常是歡樂有趣地唱著雷鬼,專輯中的〈大叔〉也延續了〈一朵花〉的招牌形象,但《東南美》在輕快的旋律下觸及許多嚴肅的議題。談保育問題的〈哎一〉、談原住民喝酒問題的〈管他啦〉、談霸凌的〈瑪麗曾〉等等,專輯名稱《東南美》字面上的意思是位在台灣東南方的美麗家鄉,卻擁有不僅僅是歌頌美麗的專輯深度。
製作與編曲上,《東南美》也一點都不節儉,許多精心安排的繁複歌曲結構、編曲與和聲讓音樂顯得厚實,其中集大成的〈部落Party Night〉將拉丁音樂、原民母語、放克節奏與大量的和聲匯集在一起,聽來暢快淋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