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anger than Fiction(口白人生)由喜劇明星Will Ferrell主演,加上開場時故事主人翁跟旁白對話的橋段,讓我霎時間期待它是一部喜劇。雖然期待落空了,但卻帶來無限驚喜。
對這部片的影評一般都注目在面對可預見的死亡,制式化的人生牢籠等議題上,但除這些之外,我有一個不同的角度。
Emma Thompson飾演一個遇到創作瓶頸的作家,她的創作過程左右了一個現實世界中的人的人生,她怎麼寫,這個人的人生也就如斯發展。當她發現自己的創作居然擁有這麼強大的力量時,對於原來她所設定發生的悲劇結局,她有了前所未見的掙扎。她無法決定應該要忠於創作的完美,寫出心目中的偉大結局;還是破壞自己的創作來救這個素昧平生,卻極為熟悉的人一命。
作為一個表演人,我們應該怎麼面對自己的創作呢?無論是作家、作曲家、詞人、詩人、導演、演員,無論創作的形式為何,我們所創作出來的成果真的會只是創作而已嗎?
如果這個創作有真實的生命了呢?我們會不會更認真的,更謹慎的,帶有更多責任感的去面對我們的創作呢?
當然,如果我們的創作影響的是另一個真實的人的生命,我們應該也不會像劇中人一般的猶豫,畢竟人命關天。但就算不是在真實生活中,創作就不會對別人帶來影響了嗎?
多少人為了電影情節落淚?多少人聽著歌曲療傷?多少人憑藉詩句抒情,因著繪畫感懷?即使我以前做個小小的廣播人,也有許許多多的人有我的陪伴度過夜晚,受我的話語改變人生。
就算不是電影情節,創作本來就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我們這些創作人、表演人是不是足夠的認知,並敬畏這力量呢?
藝術家總有叛逆性格,常常也是因為離經叛道才開啟了創作的門戶,湧出靈感。可我們同時怎麼能否認這世界上的廣大受眾給我們的滋養?
所以,它被創造了,它影響了,創作者無論願不願意,終究必須負責。即使一時逃避,但這責任必將跟隨我們一起入土長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