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個年輕男孩、又是一張強調情歌的專輯、又是很搭潮流的跟韓劇要搞在一起。本來以為又是一張用龐大到令人窒息的製作物包裝起來的一個無趣男孩,沒想到卻恰恰相反。「祈禱」裡的李崗霖,比較像是被惡魔環伺下,冀望逃出生天的無辜處子。
李崗霖的音質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算是特殊,厚實溫暖的聲音不管是摹仿總有類似特質的韓國男歌手,或是在這個冷冬營造些浪漫氣氛都很適合。所以,嚴格來說,企宣的方向是沒錯的,但,這是說如果李崗霖「只有」音質的話。
李崗霖不但有音質,其實唱得也很好。尾音、抖音、轉音的處理都有水準。三首自己創作的歌曲裡,「那女孩愛過我」裡的大氣吶喊;「夜夜夜」雖是舞曲,但唱法靈動多變,有永邦第一張專輯裡「放了他」的水準;「你的眼睛」在真假音的邊緣遊離,刻意略帶嘶啞的聲音表現,讓單純的情歌變得真實令人信服。
至於其他的歌,唱片公司找來了一大堆韓國的團隊做出了許多首號稱「電影式抒情搖滾」的歌,製作表現造成的效果卻完全相反。平淡無奇、難以記憶的歌詞,不管是R&B還是抒情搖滾都要用一般芭樂情歌的方式唱,把歌做得沒劇情也沒情緒,就靠一個跟專輯格格不入的「為孫連長寫詞」這樣的爆點,加上現在流行的一定要死人的灑狗血的MTV就說是「電影式」實在牽強。
平心而論,這些歌都不難聽。但捨不得說是芭樂歌的理由都是因為李崗霖的聲音與唱功,而不是詞、不是曲、不是編曲、不是樂器,製作團隊真的應該檢討。
從自己創作的三首歌裡,讓人期待李崗霖的未來,但也為他心疼與驚惶。這樣的操作手法做死了多少有才華的年輕人,十幾年前的辛隆現在只有搞笑藝人這條路可以紅,有誰又記得他當初其實也是個創作歌手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