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要在雙英辯之後以辯論人的角度認真寫一篇評析,但寫了幾千字之後,發現原先設定的架構太為龐大,實在無力完成而作罷。昨天,一位現在國外的朋友於主旨為聊天的Email中問了我對雙英辯的意見,我也就順手打了一些想法回覆,在這裡節錄出來給大家參考。由於寫這些文字的本意只是聊聊,並不是嚴謹的評論分析,有許多不完備的地方尚請海涵。對文中敘述不清的疑問之處,也歡迎留下意見,一一討論。
小婊子晚安:
看來你頗寂寞是吧?難得的電話跟從沒出現過的信件都來了。可惜你在那兒我無法陪你,回來了你又不需要我陪,那就用文字陪陪你吧。
第一個問題,有關雙英辯。
老實說,以辯論的角度看,馬英九大勝。不過倒也不是說蔡英文講的沒道理,我稍稍解釋一下。
從雙方的首申(首次申論)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馬英九的申論稿是有辯論經驗的幕僚寫過的,架構明確,初步成立方案所需要的要素都有提及。馬英九執行的也中規中矩,算是四平八穩,沒有大失誤的政策申論。
而蔡英文方面,我非常驚訝的,他絕對沒有找任何有辯論經驗的幕僚設計論點架構,這實在是大大的輕敵。他的一辯申論荒腔走板,論點零散薄弱,雖然其實有幾個非常好的概念,如:「國民黨是透過中國走向世界,民進黨是與世界一起走向中國」,但因為沒有設計,都變成只是一句忽然出現,忽然消失的帥話而已。整個申論過程像是立委在立院的發言般沒有組織,也充滿情緒性的,與辯題無關的言論。
兩方首次申論結束後,大概到中場之前,馬英九都處於壓倒性勝利的態勢之下。
到了下半場,情勢丕變。
蔡英文漸漸熟悉了場地跟辯論制度,不再緊張,雖然沒有刻意安排,但一陣亂打之後也慢慢的把攻擊焦點集中在「四個問題」上,不斷的在各輪質詢中逼馬英九回答。
這四個問題讓馬英九失分很多,但老實說,都是不應該失分的問題。其中至少有三個問題,如:早收清單的內容、確定的開放時程等,都是在協商結束前不可能被回答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假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問題。馬英九本可以簡簡單單的解釋就解決,但他個性太固執於執行辯論前擬定的策略,場上完全沒有臨場反應,遲遲不做回應,徒然失分,很是可惜。
綜觀全場,雖然我認為馬英九贏了辯論,但利多的其實是民進黨。因為蔡英文確實提出了一些以前在綠營言詞極走偏鋒狀態下沒人提出過的,真正政策面向的大戰略與解決方案。
也就是:「透過WTO與WTO認可的多邊貿易協定,較顧及國際關稅平衡的,慢慢達成與中國的實質關稅自由化。」
光是能提出這一點,就比綠營那些一天到晚只會打架拉扯罵髒話的渾蛋好太多了,不然中間選民永遠只會覺得綠營都是一些土匪而已。
可是,即使我對這一點感到欣賞,我還是對民進黨在ECFA議題上的後續發展持悲觀的態度。
第一個原因很簡單,我不認為民進黨內有任何人會理蔡英文說甚麼,這個難得理性的觀點只會是蔡英文個人的觀點而已。
第二個原因比較麻煩,蔡英文希望藉由WTO達成馬英九所說的與中國貿易自由化的好處有兩個困難:一是WTO杜哈談判嚴重停滯,這也是為什麼亞洲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區域整合協定的原因之一;二是如果WTO真的發展順利,我們與包含中國在內的各國都達到實質零關稅的理想,那麼民進黨所攻擊的所有對中國開放會產生的傷害,包括產業外移,失業率增加等等會全部成真,到時跟國民黨只是殊途同歸而已。
我對ECFA的個人意見是:ECFA是FTA的前置作業,所以問題很簡單,你要相信WTO會如期完成,就不用跟中國簽FTA,當然也就不用簽ECFA;你要不相信,那就必須跟中國簽FTA,也就必須簽ECFA;你要不確定,那就同時進行(其實世界上各國現在正是這麼做的)。
藍綠兩方事實上也早就暗暗有了共識,形勢比人強,不管經由哪一邊,跟中國達成貿易自由化是絕對必要的。綠營攻擊的失業率或產業資金外移,是必要之惡,老實說都是選票考量下的煙霧彈而已。
側面得知,民進黨經過這一次的挫折,開始重視起政策辯論這一塊來了。黨內部正積極的往外尋找具有辯論專業的幕僚,相信下一次他們會準備得更好才是。
還有,那張照片我們兩個都太醜了,請刪掉。
德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