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擔任過大概十年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關係,今年很榮幸也很意外地受邀擔任第27屆流行類金曲獎第一階段的評審。第一階段評審的工作是聽完所有報名的400多張專輯並評分,評分結果會影響哪些專輯能夠進入決選,分數也會提供予決選評審做為參考。
雖然過去也曾經擔任過幾次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每年舉辦的年度十大專輯評審工作,但這回當金曲獎第一階段評審的經驗還是很不一樣。總歸來說,就是體認到做音樂獎項評審,不僅僅是項專業工作,它根本就是個體力活,沒有強健的體魄與毅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要聽400多張專輯真的不是開玩笑,400多張專輯大致就是400多個小時,就算你每天聽滿八小時,也得快兩個月才能聽完。在當音樂評審時聽專輯,與在日常生活裡聽音樂完全不同,不是音樂放了,「有聽過」就算。每一首歌的旋律、編曲、器樂表現、錄音品質都得聚精會神地聽,還得細細咀嚼歌詞,避免對歌詞的誤解;要思考歌詞與旋律、編曲的搭配,判斷專輯的完整性與是否存在專輯概念。更別說還有評分排序的問題,在長時間的評分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標準的移動,必須時時回頭調整才行,具高注目度的專輯常常因此不只需要聽過一遍,在評分底定前,聽個三遍、四遍都有可能。
到最後一兩週趕進度的時候,聽音樂這件事根本就是無間地獄。大部分的專輯平淡無奇,我必須不斷與自然放空的人類本能搏鬥,許多時候還必須將比較期待的專輯平均分配著聆聽,作為地獄生活中短暫的救贖。
由於評選工作如此辛苦,出現不負責任的評審並不算是太意外的事。我曾經遇過來開評選會議時,擺明根本沒特別聽過專輯,靠著既有印象直接來高談闊論的不肖評審。如果每張專輯的每首歌,都能夠把主歌、副歌至少聽過一遍,再跳到歌曲後半段確認一下編曲的變奏,我認為已經算是很認真的評審了。
到最後的評分排序時,除了精神與體力的煎熬之外,更有著對評審個人價值的挑戰。音樂類型百百種,每張專輯的特色也不一樣,從400多張專輯裡選出20張已經是天人交戰,要再刪減到十張、甚至最後決定出誰是自己的「最佳專輯」,光是說服自己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你問任何一位評審「憑甚麼這張專輯是你的第二名,它比第一名差在哪裡?」他可能會給你一個理由。但我可以跟你保證,那個理由就算不是場面話,也不可能百分之百說服他自己。
在第一次擔任音樂獎項評審之前,我總覺得那些入圍者受訪時回答「入圍就是得獎」是很虛偽的,但現在我認為「入圍就是得獎」這句話實在是中肯到不行。即使評選出單一的得獎者以音樂獎必須聚焦的需求上來說,無可厚非,但每一位入圍者實際上應該享有的是同等的榮耀。
因此,這系列文章中列出的「我的十大專輯」,就真的只是「我」的十大專輯,你不需要因為它與你心目中的十大專輯不同而感到不悅,閱讀時可以單純當作參考一下別人的看法,或者當作推薦好音樂的文章都行。
對我來說,我只是想要為這趟地獄之旅留下點紀錄而已。
第十名:秋林《大嶺腳下──客語民謠2》
台灣的聽眾對秋林應該很陌生,他是廣東韶關人,出道已經八年,2012年時靠著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大大出名,得過不少獎項。他得過「十大民謠原創歌手」,還拍過加多寶的公益廣告,可知在對岸已有一定名氣。
台灣聽眾少有機會聽到中國大陸的客語或閩南語歌曲,但既然客語與閩南語源自對岸,這兩種語言的流行樂自然不為台灣音樂人所專屬。近年來中國大陸音樂產業發展迅速,非普通話的流行音樂漸漸被看見,是令人欣喜的事。
在任何國家裡,非官方語言的音樂發展都很容易受限,一方面受市場規模限制,二方面可能曾受威權政策壓迫,導致在非官方語言音樂復興的初期,會有很高比例的創作材料是向習俗、傳統、自然環境取經,以萃取出民族或語言文化的本質。
但這樣的做法有時也會成為一種自我設限,彷彿非官方語言的音樂就只能談農務、談離鄉、談環境、談經濟匱乏,久而久之顯得單調。有些音樂人的解決方法是嘗試使用母語去描述更具現代性的主題,而秋林用的是另一種方法,他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很明確地賦予每一首歌時空背景,甚至人物角色,讓這些古樸題材的形象鮮活起來。
尤其是〈三婆的孫子〉這首歌,談的不是甚麼田野鄉愁親情文化,而是直白地記述村裡的孩子戲水時淹死的故事,死亡與悲傷像一把利刃割裂一幅美好的田園畫,卻為整張專輯塗抹上真實的色彩。
在此同時,高水準的旋律、演唱能力與吉他編曲維持住專輯的整體品質,是客家流行音樂中整體表現相當精采的優秀作品。
第九名:蔡健雅 《失語者》
大部分專輯在發行宣傳時,都會努力地強調這張專輯跟以前有多不一樣,是創新、是革命、是脫胎換骨。當然,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給予已聽過該歌手音樂作品的人新動力去購買新專輯,可這同時也是一種矛盾的冒險,對於原來很滿意於該歌手風格的聽眾而言會感到疑惑:這張新專輯裡的,還會是我以前喜歡的音樂嗎?
蔡健雅的《失語者》發行之初,宣傳方向大致有兩種,一是「這張是她從未嘗試過的電音,音樂與過往完全不同!」二是「這張不再像以前只談愛情了,主題更為多元!」
但老實說,要欣賞「失語者」完全不需要從上述兩個方向入手,專輯裡首首都還是談愛情,就連宣傳時努力強調是談低頭族的「失語者」,副歌第一句歌詞就是「我們總在愛情裡死不悔改」。其實要聽談低頭族的歌,聽「草莓救星」的〈你喜歡哪一個〉就好了。
定義蔡健雅的,從來就不是歌詞主題談甚麼,或是嘗試了甚麼新曲風,而是蔡健雅無可取代的口氣與旋律創作。
蔡健雅是擅長細細雕琢口氣的歌手,這方面與莫文蔚或孫燕姿類同。在「失語者」這張專輯裡,藉著嘗試電音編曲之便,她演繹歌曲的方式比起以往更貼近說話的口氣,也使得她的優勢更為突出。我們可以從幾個對語氣詞的優秀處理看出這點。
語氣詞在歌曲中的詮釋是非常困難的,這些音要唱得不突兀又要適切表達情緒,分寸拿捏容錯率很低。一個很著名的例子是孫燕姿那號稱史上最慢的快歌〈超快感〉中,每句主歌結束時的「啊啊」兩個音,相信不少人在KTV點來唱時都感到自己很丟臉過。
在《失語者》中專輯中,〈異類的同類〉中的兩聲「唉」,〈貓鼠遊戲〉中的「啊哈哈」都處理得非常漂亮,充分表現蔡健雅對演唱的精細控制能力。
蔡健雅譜寫旋律的能力一直非常穩定,並且帶有易於辨識的曲式走法,這是優秀創作歌手的招牌。即使《失語者》因為嘗試電音編曲,旋律的音域範圍比起過去整體下降不少,但蔡健雅整齊、高品質的旋律產出依然難以忽視。即使你真的沒有在專輯的十首歌中找到任何一首可以一秒打進腦海中的神曲,你也必須服氣地承認自己很享受於她一貫提供的整體高品質音樂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