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贖罪俱樂部》:誰有資格定義罪人?誰又有資格執行律法?

贖罪俱樂部》(The Club;西班牙文:El Club),是智利導演Pablo Larraín Matte今年推出的作品,得到第65屆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銀熊獎,以及第73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是一部描寫智利天主教組織內部帶罪神職人員處境的劇情片。

導演Pablo Larraín Matte曾以描寫1988年智利公投的《向政府說不》(NO)得到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也是第一位被提名該獎項的智利導演。
劇情背景在智利中部的濱海小城La Boca,這裡有一間低調的教會機構,專門收容犯了嚴重戒律的神職人員。這些神職人員中,許多人被指控的罪刑不但違反道德,更觸犯法律,但教會為了維護對公眾的形象而隱匿他們的罪行,將他們軟禁於此。
罪人們表面上清修自持,每天固定時間禱告、固定時間研讀經書、固定時間唱詩歌,也被限制每天只有一、兩個小時可以單獨進城,過著單調又被禁錮的生活。
但事實上,人都有慾望,他們想靠賽狗賺點小錢,也為看不到未來的生活而感到氣餒。
一天,一位新成員加入,卻引來了多年前受害的男孩,他大聲地在門前揭露孩提時受性侵害的罪刑,新成員不堪壓力舉槍自盡。
為了這起事件,教廷派來了一位調查人員,若是再查出有甚麼罪刑存在,機構就將面臨關門的命運。
其後的劇情描寫不若老調的正邪對決般二分,在調查人員與罪人們的對談中可以看出,罪人們對自身行為的詮釋與其背負的罪名並不完全一致。例如,有一名被指控販賣嬰兒的罪人辯駁,指出他接觸的懷孕婦女都是不願留下孩子的,為孩子找到有意收養的人家,反而是救命的事業。當然,他確實因此牟利了,但整件事的利弊卻不容易評斷。
在各人各種的罪行當中,最被聚焦的還是「同性戀」或是「戀童」這項,在電影中並沒有很清楚地把這兩個概念切開,至少有四名角色都擁有「同性戀」或「戀童」傾向。
這四個人對於「同性戀」或「戀童」,在自我認同或選擇面對的方式上都不同,有童年時受性侵後自我認同的、有受人引導啟發而自我認同的、有自我認同之後堅持克制自己的,當然也有無法克制,又無法接受自己而終至毀滅的。
以「同性戀」或「戀童」貫穿全劇並不令人意外,不但在封閉的教會組織中,性侵男童醜聞從未停歇地發生,甚至這部電影本身的發想就是來自一位智利主教Francisco José Cox Huneeus在長期性侵男童東窗事發後,隱居在德國科布倫茲(Koblenz)的故事。
與天主教教會相關的性侵醜聞罄竹難書,橫亙整部宗教史,受害人數也令人匪夷所思。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曾經在2014年初發表過一份報告,指控有「成千上萬」的兒童受到天主教神職人員的性侵。即使梵諦岡在第一時間的反應頗為抗拒,但在2013年底,教廷就曾做出決議,成立專門委員會應對教會組織內層出不窮的性侵事件。光是在上任教宗本篤十六世任內,就解職了大約四百名涉及性醜聞的神職人員。
不只天主教教會,佛教亦不遑多讓。2010年時,台中縣就曾爆出一名和尚以玩電動玩具為由,誘騙男童雞姦,至少一所國中、兩所國小六名男童受害;泰國柬埔寨也都曾傳出佛教僧人性侵男童的事件。
宗教界戀童性醜聞的成因眾說紛紜,畢竟無論是同性戀或是戀童行為,都不專屬於宗教組織,而是普遍發生於無論有或沒有宗教信仰人士間的現象。在天主教教會組織中性侵男童氾濫的印象,一部分可能來自於其與宗教修行應清淨自持期待的高度反差,也常被解釋為宗教團體封閉環境的特殊性所導致,如同男子學校中同性間性行為與同性性侵案例發生率亦較高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性戀社群中,由於許多同志必須想方設法逃避被家族催婚的壓力,「出家」一直是一項被廣泛提出來討論的選項。因為出家的和尚必須禁慾,天主教的神父也不能結婚,這就成為了回應家族催婚的好理由。但如果是因為這樣的理由而投身宗教,並沒有辦法解決天生情慾無法被滿足的問題,悲劇或醜聞也就因此時常發生。
但是,是否擁有同性戀或戀童的傾向,與是否擁有信仰是無關的兩件事,當然有更多擁有同性戀或戀童傾向的神職人員,同時也擁有虔誠的信仰。在本片中就可以清楚看到,為了自身的同性戀傾向,勇敢向上級教會組織投書辯護卻石沉大海的神父,在信仰與自身情慾之間的掙扎。
在此之上,即使西方宗教改革已經進行了超過五百年,天主教教會組織的封閉性,及其脫離世俗律法的內部治理行為依然慣常存在。許多不僅違反宗教戒律,同時也觸犯俗世律法的行為,在教會組織內卻為了維護教會聲譽的理由,僅僅被以內部的懲戒手段處置。以現代國家與法律概念來看,這實是難以被接受的。
在去年,就另有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由馬克·盧法洛(Mark Ruffalo)、麥可·基頓(Michael Keaton)、瑞秋·麥亞當斯(Rachel McAdams)主演,描寫勇於揭露天主教性醜聞事件的新聞團隊的電影《驚爆焦點》(Spotlight)上映,目前已經橫掃多項影評人大獎,並入圍金球獎最佳影片,成為奪獎大熱門。
而比起《驚爆焦點》,《贖罪俱樂部》更從教會組織內部的角度觀察並探討這些現象,提供不同於外界社會的觀點,在片中可以找到對於行為、人性、信仰、慾望與罪的各種不同詮釋可能。
對於這樣多面向的電影,知名影評還能扯上國民黨的黨產寫出這樣一篇淺薄的投書,也是奇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