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看了法國音樂劇「小王子」,花了四千六百大洋,頗受震驚。
相較於英美音樂劇的發展,法國的音樂劇年紀還很輕,但依然有好幾齣頗受好評的傳世之作,也漸漸發展出有別於其他語系音樂劇的獨特風格。
從「崔斯坦與依柔德」、「悲慘世界」、「鐘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到「小王子」,一般對法國音樂劇的理解都朝向兩個方向:一是他們都改編自世界名著,二是在他們之中有很高的比例採用較流行的曲調以及未設置現場樂團。這次的小王子也大致上符合這樣的理解與期待,在大部分的介紹跟劇評中也都稱之為是法國音樂劇發展的高峰。
但令我自己也很震驚的,我幾乎是以從頭睡到尾的狀態下看完這齣戲的。
觀戲結束之後,我想了好幾天,決定還是對自己的心誠實,冒著被譏笑為外行的風險,把我的想法做個總結,也給同樣喜歡音樂劇的朋友們一些參考。
小王子的劇情我已經看得滾瓜爛熟,這代表我作為這齣戲的觀眾要進入劇情很容易,但在此同時,劇中的劇情轉折、人物個性、生離死別的情節我都太過熟悉,要感動我也得花更多的力氣。在這個製作裡,幾個原著裡重要的情緒轉折橋段,例如小王子與玫瑰花之間相互依賴的微妙互動,亦正亦邪的蛇剛出場時與天真不知危險為何物的小王子間的對峙等,著墨都極淺。尤其在戲的結尾處,當小王子受到蛇的噬咬終於在沙漠中死去的大高潮來臨時,竟然不到三十秒就結束,真讓我當場呆若木雞,即便自己很努力的想要被感動,還是很難。
在音樂部份,幾乎所有的歌曲都沒有用歌曲來演戲的設計。換句話說,就是在劇情演到一定的點上時,唱一首描述當時心境的歌,劇情在歌曲進行中是完全停滯的。也由於這樣,旋律的寫法就都是標準的流行音樂寫法,沒有變調、沒有曲風的轉換、沒有情緒的改變,甚至連和音都沒有一句。再加上幾乎全都是節奏緩慢的抒情歌曲,在沒有現場樂團的震撼幫助下,全劇就像是步伐緩慢、拖泥帶水的老人,慢慢的走完三個小時而已。
此劇頗受好評的色彩配置與服裝風格確實有過人之處,但對我來說瑜不掩瑕。所謂三百個機關,除了讓小王子消失的暗門以外,其他也不過就是吊鋼絲、投影機等等的設計,視覺的配置上雖是成功,但也無法解除因為宣傳時誇口是科技結晶而感受到的失望。
總結來說,我有些懷疑這是一齣想要用心感動人的音樂劇。它有許多話題,也有不少商機,但比起經典的「悲慘世界」,甚至相較於劇情、音樂澎湃的「鐘樓怪人」,這齣「小王子」真的讓我感到遙遠與陌生,看完戲回到家,我只好迫不及待的拿出原著,重新溫習應有的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