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到底是好險甚麼?」的補充說明

嚐到文字不精鍊的苦果了。

上篇文章「到底是好險甚麼?」開場舉例的時候做了太多鋪陳,使得文章失焦許多。朋友看完後反而比較注意我本來並不想強調的部分,原來想表達的想法因此未能盡表,特此為文補充。

文章的原意並不想討論學弟討不討厭同性戀或朋友愛不愛大陸人,每個人終究會對每一個族群下一個屬於自己的判斷,這些判斷本身都是真實存在的。

我想訴說的是,我們是如何「認知」我們所處的環境的呢?在我們心目中的,自己所處的環境符合真實的樣貌嗎?

幾年前去廈門參加學術交流活動,與對岸的朋友們相談甚歡,觥籌交錯間,同行的台灣友人有些不想給對岸朋友聽懂的小感想想要發表,就使出了台灣人常用的大絕招:講台語。我急急的制止了台灣友人,我們可是在廈門呀!台語可是人家發明的呢!

對所處環境的不夠了解常常會造成這樣的錯誤判斷,這些都不是惡意的,但我們常常因此傷害了身邊的人或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大部分的台灣人都很善良,即使他不喜歡某個族群,都還是很願意儘量表達友善。我相信原文中的學弟即使不喜歡同性戀,也並沒有打算要在同性戀者面前談論這件事,我的朋友也並不是想要當面對所謂的大陸人高聲抗議。

但即使他們並沒有想要「當面」,不想傷人也不想惹麻煩,但他們沒有發現他們講話的場合正是在這些人可以直接聽到的範圍內。

這是因為我們常常對我們所處的環境判斷錯誤,常常覺得自己生活的環境裡只有跟自己同類的人,所以發表的意見只有跟自己同類的人聽得到。

但在台灣,這通常不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其實是個現代化、多元化的移民國家。

所以,我想要點出的問題,不是誰喜不喜歡哪個族群,而是我們對於自己生活於其中的社會該是有一番重新檢視的時候了。

我常常在慨歎的,台北在亞洲相近規模的大都會當中非常落後的國際觀,多少也奠因於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